为一名营养师,我太清楚过度摄入糖对人体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肥胖、龋齿、脂肪肝... ...这些危害相信人人都能说出几点。
所以从女儿出生开始,“不能让孩子养成爱吃糖、重油重盐的饮食习惯”一直都是我努力坚持的原则。
但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我深知“不让孩子吃糖”这件事实践起来到底有多难。
对于孩子吃糖这件事,我身边的家长大致分为两派:
而我则推崇“中间派”,即“有条件地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聊一聊。
*需要明确,这里我们讨论的糖,是指添加糖,也就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进去的糖,不包括天然食物中本身存在的糖(比如牛奶、水果中天然含有的乳糖、果糖)。
1 糖是“洪水猛兽”? 这说法可能不算夸张
要谈糖对孩子健康的危害,人人都能说出几点,譬如引起龋齿、肥胖。但若说糖是洪水猛兽,罪状罄竹难书,恐怕有人也会觉得夸张。不过,在我看来,说糖是“洪水猛兽”还真不算夸张,我举3个理由来跟大家讨论。
图源@Nagesh Badu,Unsplash●理由一
研究证实吃糖太多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除了龋齿、肥胖,大量糖分摄入还会通过降低胰岛素抗性而引发尿酸升高、痛风[1-2];以及通过增加糖基化反应而加速皮肤衰老[3]等。虽然这些研究对象并非儿童,但依然值得家长警惕。 然而,这一点并非我将糖视为洪水猛兽的关键理由,下面这两点才是。 ●理由二
儿童时期吃糖太多、太频繁,很容易养成嗜甜的口味偏好。
儿童的味蕾比大人更加敏感,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哪怕是少量糖的刺激,也能让孩子体会到显著的愉悦。
如果不加引导和节制,这种愉悦的刺激会让孩子逐渐迷恋上糖带来的甜蜜滋味,从而在儿童时期太多、太频繁的吃糖或其他甜食。这样,孩子对甜味的敏感度也会逐渐降低---能接受越来越甜的味道。
图源@Kelly Sikkema,Unsplash这种嗜甜的口味偏好,会对孩子一生的饮食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从一个爱吃糖的小孩,长成一个爱吃糖的大人。由此引发肥胖、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和心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代谢性疾病。
哪怕只是想想成年后想减肥却无论如何戒不了甜食的痛苦,也让人头皮一紧…… ●理由三
一个更关键的理由是:人类对糖的热爱是写进基因里的,是具有成瘾性的,这就使它有了“洪水猛兽”的潜能。因为我们的孩子必须和本能、成瘾性对抗,才能降低对糖的欲望。 祖先们通过实践知道,除了狩猎,采摘甜蜜的水果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况且这种手段比狩猎更加安全。
这种“甜蜜=生命”的信条,早已通过进化的方式写进我们基因里。只能说,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食谱快速丰富起来,而基因进化的速度却没跟上膳食结构的变化,这才导致了“人们本能的口味偏好”和“维护健康所需的饮食习惯”之间的冲突。
此外,研究还发现,糖通过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给人带来欣快感会导致成瘾性,和药物成瘾类似,戒断时还会出现戒断综合征[4]。
图源@Polina Tankilevitch,Unsplash
2 孩子戒糖太难? 从了解“控糖目标”开始吧
既然谈到糖的“成瘾性”,戒糖自然没那么容易。对于已经爱上吃糖的孩子们来说,动用有限的意志力去“戒糖”就显得更为困难。那不如退一步,从“控糖”开始。 要“控糖”,自然要有摄入量的控制目标。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5]的建议,添加糖的摄入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最好在5%以下。按5%的标准,大概是正常成年人每日不超过25g。
对于孩子,《指南》给出的推荐摄入量更低:
1岁以下,不摄入添加糖; 1-3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0-15克; 4-6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5-20克; 7-11岁,折算为每天不超过18-25克。
国外一些指南给出的建议更为严苛。新版《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20-2025)则明确提出,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添加糖的摄入[6]。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婴幼儿食品添加糖方面给出了新的建议:3岁以下的婴幼儿食品和饮料中禁止添加“游离糖”(“游离糖”不仅包括添加糖,还包括果汁、浓缩果汁中的糖)。
建议指出,3岁以下的孩子,不仅最好不要吃市面上普遍添加了游离糖的蛋糕、饼干、糖果等零食,5岁以下儿童还要避免喝含糖饮料,5岁以上的孩子每周喝含糖饮料不应该超过240ml[7]。 由此可见,世界各国营养权威机构越发重视“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对于儿童“糖”摄入量的建议也越来越收紧。 我试着将常见甜食的含糖量和以上推荐量做个对照,或许更有利于大家帮助孩子“控糖”:
- 一个中杯(以250ml计)纯果汁的含糖量大约是20-50克(按含糖量8%-20%计);
- 一颗普通奶糖的含糖量大约是5克(按含糖量80%计);
- 一个可x多冰淇淋的含糖量大约是15克;
- 一瓶养x多的含糖量大约是16克;
*以上数据来自JD商城相关商品标签。
对于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每天吃一个冰淇淋,或者喝一杯养x多,添加糖的摄入量就已经快超过推荐标准了。
图源@Michel Stockman,Unsplash遗憾的是,不是所有食品都能清楚看到含糖量。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没有规定预包装食品必须标注添加糖含量,只要求标注“碳水化合物”。然而碳水化合物不只包括添加糖,还包括淀粉、果糖、乳糖等。
因此,某种食品中究竟含有多少添加糖,消费者不一定能准确得知,只能通过配料表中“白砂糖”、“果葡糖浆”等物质的出现位置来判断了,这类物质越靠前,说明添加糖含量越高,反之越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