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帝”。作为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康熙皇帝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1661年,年仅八岁的玄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华夏大地的王者,也就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
那一年的清朝,有的不是祥和与安定,有的只是摇摇欲坠,国家的一切还没有步入正轨。而康熙就在懵懂的时候,被一群人,推上了皇位。
康熙皇帝用了61年的时间,让清朝从大乱走向了大治。在这6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孩子,脱变成了一个千古帝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回顾康熙皇帝的一生,就是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对手,他用自己的一生,验证了中国一句老话,即“一将功成万骨枯”。
从十五岁擒鳌拜到二十七岁灭吴三桂,从收复郑经到讨伐葛尓丹,从对内的统一战争到对沙俄的反侵略战争,康熙皇帝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完成了国家统一,奠定了清朝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将自己的功绩刻在了历史的石碑上!
身为皇帝,康熙做到了自己可以做的一切,但是皇帝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康熙的一生还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这第一条,就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没有整顿吏治,导致整个清朝官吏腐化。这第二条,就是晚年立储之事混乱,造成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
康熙晚年在选择储君这件事情上,一直是不清不楚的,自从太子被两废之后,很多皇子都希望可以登顶皇帝的宝座,于是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
而此时的康熙则是忧心忡忡,毕竟自己好不容易坐稳的江山,找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很重要的。
最终,皇四子胤禛从康熙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清朝第五位皇帝,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雍正皇帝”。
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一病不起,最终还是没有熬过那个冬天,驾崩于北京畅春园。
其死后“传位于四子”。就是这五个字,给雍正皇帝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自从雍正成为了雍正,传言就没断过,有人说他“弑君父,夺皇位”,更有人说他联合九门提督隆科多篡改遗诏,把本来给皇十四子胤禛的皇位给夺下来了。还有野史造谣其是隆科多私生子!这就是康熙皇帝死后,给后人留下来的问号?
有很多人会问,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那时候篡改遗诏真的那么容易么?雍正皇帝就有如此之大的胆子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康熙皇帝到底是不是把皇位传给了四阿哥胤禛?改遗照的事情到底成立不成立?
这些年,清朝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可不在少数,就《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两部电视剧,就有着非常高的人气,带动了不少人对清史的热爱和研究。
今天我们主要来说一下,康熙皇帝在驾崩以后到底将皇位传给了谁?
在历史上,每朝每代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故事,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这都是血的教训,作为明君的康熙自然也是知道,只是他忘记了,人的野心是可以无限膨胀的。
为了谋夺皇位,自己的孩子早已忘记了骨肉之情!
“九子夺嫡”是康熙晚年九个儿子争相夺取皇位的事情,这九个儿子分别是: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废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黄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
在这些皇子之中,很多人很早就退出了竞争舞台,最终只剩下了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这些在电视剧中我们都可以知道。结局是以四阿哥成为雍正皇帝结束了“九子夺嫡”。
就在我们观看这段历史的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告诉我们,雍正皇帝是一个不耻的皇帝,是一个篡位的皇帝。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流传在民间,康熙皇帝在畅春园驾崩的时候,作为九门提督的隆科多率先封锁了皇帝的死讯,他先一步将自己的主子四阿哥胤禛带到了畅春园。
他们首先找到了康熙皇帝的传位遗诏,看到了上面赫然写着,“传位十四皇子”。主仆二人不慌不忙,将“十”字改成了“于”字,于是遗诏上就写着“传位于四皇子”。
就这样在经过一系列的操作,四阿哥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剩下的阿哥只能是干瞪眼。
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按理说康熙的传位遗诏不应该如此简单,只写皇子的排名?而不写皇子的名讳?
“十”字和“于”字好改,但是胤禛和胤禵就不那么好改了,况且这个“于”字在清朝的时候不是这么写的,而是“於”。
所以说,这个传言的漏洞非常的多。
不仅是这样,我们都知道,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即满族。满族人是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的,满族的皇帝在写遗诏的时候,怎么可能不写满文呢?
其实清朝的遗诏本身就是两种文字的,一个是汉字,一个是满文,并且康熙皇帝的遗诏是“一式四份”,所以说篡改起来并不是大家说说那么容易!
《康熙皇帝遗诏》一共有四份,想必皇家的规矩也是害怕有人篡位,所以弄了四个备份。
现在《康熙皇帝的遗诏》分别藏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有辽宁省档案馆。
当年康熙皇帝死后,群臣宣布后,立即将遗诏昭示天下,按照规矩,遗诏还要被收录在《清实录》之中。1721年,康熙皇帝身边的传教士马国贤将《康熙皇帝遗诏》记录下来,带回了英国,在1725年的伦敦还出版了英文版的遗诏。
2013年,辽宁博物馆的《康熙皇帝遗诏》就曾亮相过,遗诏的尺寸是长度150厘米,宽度80厘米。整个遗诏就像我们看到电视剧里的圣旨一样,是用金色的绢布书写的,遗诏文字的字数是1700多字。
主要是歌颂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的,只有在最后才说了传位人。遗诏一共分成满文、汉文、蒙文三种文字。
不仅如此,三种文字书写的都是一个内容,在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这里面我们没有找“于”字,也看到了皇四子胤禛的名讳,更看见了这份遗诏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所以看到这里我们应该能断定,遗诏的真伪和雍正皇帝继位的真假。
按理说,雍正皇帝继承大统的真实性,到这就应该得到了证实,但是依然有学者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毕竟雍正皇帝当了多年的皇帝,有的是时间来篡改整个遗诏。
所以,单独看这个遗诏,并不能断定雍正皇帝到底是不是篡位的。只能证明这个遗诏是清朝的。
说到这里,我们总应该透过历史去分析一下,当年康熙皇帝有没有理由选择雍正继位,有没有理由选择皇十四子胤禵继位呢?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是凭借什么取得九子夺嫡的胜利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九子夺嫡”花落“雍正”!首先,在很多学者眼里,雍正继承皇位就是名正言顺的。
这在雍正以后的功绩中是可以看出的,康熙虽然对中国完成了实际的统一,但是,对下属过于的纵容,导致了清朝吏治松散、腐败,在这件事情上雍正做的就非常的好,有统计雍正时期的官吏贪污是非常少的。
不仅是这样,雍正皇帝还进行了,“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政策都大大提升了当时中华的国力,在雍正死后,清朝的国库也是非常的充盈。
所以说,“康乾盛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正是雍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们是有理由相信的,康熙皇帝希望找一个人,来纠正自己犯过的错误,去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去做自己没办法做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康熙选择了雍正就是这个理由。
回顾康熙的一生,是非常英明的,每次决策也是非常果断的,就是在接班人这个事情上,康熙表现出了大部分人的弱点,就是感情,在封建社会,皇帝是一个国家的家长,他的孩子也是臣子,但是有一件事是无法改变的,就是康熙更是一个父亲,一个非常有责任感的父亲。
皇二子胤礽,是康熙皇帝的嫡长子,年仅两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选定为接班人了。这对他来说是恩赐,也是坏处,这让他过早地成为了大家的靶子,这也养成了他骄横的态度。
他能两次被废,就可以看出康熙对其的喜爱,也能想象到一个父亲对孩子有多么的失望。这也让他很早就退出了竞争的舞台。
作为皇长子的大阿哥,一心要置自己的弟弟于死地,他曾在太子失势的时候,想大义灭亲,亲自动手杀了废太子,美其名曰“为君父分忧”。
这让康熙皇帝非常的寒心,作为一个仁义之君,康熙对下属都是尽量的包容,更何况是自己的儿子。
就这样,皇长子也很快地退出了竞争,毕竟康熙皇帝这样的明君,是绝对不会选一个如此残暴的人来做自己接班人的。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最抢眼的就是八皇子,八皇子党羽众多,有很高的呼声,只是这多少犯了康熙皇帝的忌讳了,即“结党营私”。
此时的皇四子胤禛,是绝对的孤家寡人,要钱没钱,要人没人。
作为早期的太子党,在太子还是太子的时候,胤禛一心只想为国效力,辅佐好自己的好哥哥,从来没想过去争皇位,只是太子两度被废,让四皇子不得不觊觎皇位。
太子被废,皇四子作为太子一脉,自然也是没了势力,索性康熙明事理,胤禛才没有受牵连,只是现在出来挣,多少有些难度,因为八皇子的势力,早已是不容小觑的。
我们再说一说皇十四子,那个一直喊“冤”?说是被篡了皇位的阿哥。
当年雍正继位的时候,胤禵远在外地打仗,被封为大将军王,按理说,如果康熙真的选中他为储君,不能将其远送,康熙当时年迈,自知天命已到,若想立皇十四子为储君,应该将其留在身边。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
即便是康熙皇帝非常喜欢皇十四子,这也不是他立为储君的理由,毕竟选一个储君,一个接班人,绝对不是靠喜欢就可以判定的。
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他选择储君一定有他的条件,绝对不能单凭喜欢就草草决定,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的康熙皇帝,只是用皇十四子领兵打仗,绝对不是下放镀金,再回来做储君。
毕竟打仗都是有危险的,国家不到万不得已,不会置储君于危地!
康熙晚年,身体不适多次委派皇四子胤禛代替自己去天坛祭天,很多重要的事情也都是由胤禛操办。
虽然没有明确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可以看出,胤禛所做的事情是非常符合康熙心意的。所以,在胤禛登上皇位之时,那些群臣一点都不奇怪。
至于雍正皇帝篡位一说,到现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也没有绝对的逻辑证实,大多都是停留在那些清朝的小说里。
歡迎光臨 比思論壇 (http://108.170.5.75/) | Powered by Discuz! X2.5 |